大唐先天元年(公元712年)八月,二十八歲的李隆基迎來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。這一天,他終於登上了渴慕已久的皇位。
但同樣,這一天也是他最痛苦的一天,因為這段日子,他時刻感覺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。
他不會忘記,自己身為太子時,太平公主所散布的那個具有殺傷力的言論:「太子非長,不當立。」他更不會忘記,太平公主曾私下找到李成器,帶有挑唆意味地說出了那句話:「廢太子,以爾代之。」
他也不會忘記,姚元之和宋璟因上書建議太平公主遠離政治中心前往東都洛陽,而受到的瘋狂報復,以至於被分別貶謫到申州和楚州。痛苦的李隆基
當然,最不能忘的,應該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了。就在前一年(公元711年)李隆基會見王琚時,遭遇到了尷尬的一幕。當時,王琚來見李隆基,故意擺出一副「徐行高視」的姿態,宦官說太子就在帘子裡面。可王琚卻視而不見,說道:
何謂殿下,當今獨有太平公主耳。
雖然李隆基知道王琚的提醒是逆耳忠言,但他說的每一個字,還是直戳李隆基的心窩!而史書上說即位前李隆基面臨的狀況是:
為太平公主所忌,私立孱弱,以竊威權,太子憂危。
然而,「憂危」只是李隆基登基前的政治態勢,登基之後,更大的危機也即將向他撲來……一、登基後,李隆基面臨太上皇和太平公主的夾擊(一)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的太上皇
公正的說,太上皇李旦對李隆基權力的限制,並不是純粹為了太平公主,懦弱的李旦,只是想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,尋求某種平衡。太上皇李旦尋求「平衡」
而這一點,正好被太平公主所利用,她想出了一條詭計,「勸上(李旦)雖傳位,猶宜自總大政。」太平公主建議李旦,成為太上皇之後,還要總領國政,說白了就是架空新皇帝李隆基。
太上皇李旦呢,又玩起了平衡的權術,一方面傳位於李隆基,而另一方面,他也採納了太平公主的意見,以太上皇的身份「自總大政」。他對李隆基說:
「況朕授汝,豈忘國家!其軍國大務及授三品以上,並重刑獄,當兼省之。」
這樣一來,軍國大務和三品以上的官員任命,包括刑獄的事,還是取決於太上皇。可以這麼說,唐玄宗李隆基雖然正式登基了,但是他的權力受到了太上皇極大地限制,並沒有掌握核心的權力。這就給太平公主以可乘之機,讓她得以繼續活躍在政治舞台了。
(二)太平公主密謀結黨:宰相有七,四齣其門
其實,太平公主結黨營私,很早就開始了。早在唐睿宗李旦還在位的時候,太平公主就將自己的私黨竇懷貞、岑羲、崔湜推上了宰相的位置,與此同時,她又設計將支持李隆基的韋安石、郭元振和張說從相位上趕了下來。
及至唐玄宗登基後,太平公主的結黨營私就更頻繁了。唐玄宗登基沒多久,堅定的李隆基支持者劉幽求就遭到誣陷下獄,不久流放封州。緊接著,太平公主推薦自己的黨羽蕭至忠為中書令,成為宰相。這時,宰相之中有四人是太平公主的黨羽,他們分別是:竇懷貞、岑羲、崔湜、蕭至忠。對此,《大唐新語》上說的很清楚:
宰相有七,四齣其門,玄宗孤立而無援。
面對孤立無援的情況,唐玄宗接受了右羽林將軍張暐的建議,密謀誅殺太平公主黨羽。可誰知消息不慎走漏,太平公主立即著手反擊:
首先,太平公主立即將此事報告給了太上皇李旦,隨後將右羽林將軍張暐貶到嶺南封州。與此同時,還派廣州都督周利貞乘劉幽求被貶之機,殺死劉幽求,因為有人營救,劉幽求才幸免於難。
其次,太平公主收買了北門禁軍將領常元楷和李慈,並決定在先天二年(公元713年)的七月四日,由常懷楷和李慈帶領禁軍,入宮拿下唐玄宗,實現「廢立」的陰謀。太平公主的進擊
可這個密謀,提前被宰相魏知古探知到,並且立刻向唐玄宗做了報告。唐玄宗李隆基顯現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果斷,迅速決定:在七月三日誅殺太平公主。
一場決戰終於要開始了。二、李隆基的反擊——成功誅殺太平公主先天二年(公元713年)的七月三日,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肅殺之氣。
玄宗和龍武將軍王毛仲、高力士等親信十多人,帶領衛兵三百多人,出武德殿,進入太極殿左邊的虔化門,派人召來了北門禁軍將領常元楷和李慈,直接將二人斬殺,迅速穩住了北門禁軍。然後,玄宗又派人捉拿宰相蕭至忠、岑羲等人,皆斬之。
而太平公主呢,聽到風聲之後,逃入了山寺中,不過,三天之後,她又回來了。玄宗毫不留情,賜死了太平公主。太平公主的其他黨羽也悉數被殺。太平公主的末日
太平公主被殺了,那麼太上皇李旦呢?就在事變的第二天,太上皇李旦懷著複雜的心情,頒布了這樣的詔書:
自今以後,軍國政刑一事以上,並取皇帝(玄宗)處分。
之前太上皇所保留的權力,全都交還給了玄宗。這也意味著,二十九歲的唐玄宗,在經歷了無數的政變、陰謀之後,終於開始親政了。
然而,在他親政之前,我們還要搞清楚一個問題,那就是為什麼權力被限制、謀臣被貶謫,甚至連北門禁軍將領都被太平公主收買的李隆基,竟然能反敗為勝、一擊制敵呢?他究竟有什麼法寶呢?三、李隆基的三張底牌可以說剷除公主勢力,比誅滅韋後一黨,更加的艱難。李隆基的密友王琚,就曾總結過太平公主難以對付的三個原因:一方面她是「則天之女,凶狡無比」;另一方面,「朝之大臣,多為其用」;第三,「主上(睿宗)能忍其過。」
而李隆基呢?上文我們也總結了,不僅權力受到太上皇的限制,而且自己的謀臣還遭到了貶謫,就連北門禁軍將領都被太平公主收買了。雙方實力可以說存在天壤之別,那麼李隆基究竟是如何反敗為勝的呢?這裡,闡史君要總結李隆基的三張底牌。
(一)第一張底牌:改革派的支持
李隆基和太平公主,其實代表著統治階級上層的兩個派系。
李隆基代表的主要是改革派,他們的目標是「改革唐中宗弊政」。唐睿宗登基之後,重用了李隆基的支持者——姚元之和宋璟。國家經過這兩人的打理,頗有起色,《資治通鑒》總結說兩人:
協心革中宗弊政,進忠良,退不肖,賞罰盡公,請託不行,綱紀修舉,以為復有貞觀、永徽之風。
此後根據姚元之和宋璟的建議,又罷除「斜封官」(非正式任命官員)數千人。李隆基一派,一直在努力的革除弊政。革中宗弊政
可反觀太平公主這一派呢,則似乎是想維持過去的那種制度。在姚元之和宋璟被貶,太平公主推舉的宰相上位之後,被罷免的「斜封官」又重新回到了朝廷之中,綱紀紊亂的情況也再次出現。
著名歷史學家李道勛教授,總結這一段歷史時認為:
要不要革除中宗弊政,是區分正(玄宗)與邪(太平)兩股勢力的標準。李隆基正式即位並誅滅公主集團,從根本上來說,是前一股政治勢力推動的結果。
此種論斷,是有道理的。改革派的支持,是李隆基的第一張底牌。
(二)李隆基的第二張底牌:掌控羽林禁軍
其實早在唐隆政變、誅殺韋後之前,李隆基就已經開始結交羽林禁軍了。史書上說:
「王(李隆基當時為臨淄王)數引萬騎帥長及豪俊,賜飲食金帛,得其歡心。」
這種做法顯然是成功的,唐隆政變時,李隆基所結交的萬騎帥長葛福順、李仙鳧,率先帶人衝進玄德門和白獸門,成為唐隆政變的急先鋒。李隆基牢牢控制羽林禁軍
被冊立太子之後,李隆基更加重視對羽林軍的控制。「改萬騎左右營為龍武軍,與左右羽林為北門四軍,以葛福順等為將軍以押之。」葛福順是唐隆政變的骨幹,以他為將軍,唐玄宗李隆基自然牢牢控制了羽林禁軍。
即便北門禁軍將領常元楷和李慈被太平公主收買,也絲毫改變不了羽林軍被玄宗控制的事實,此時的羽林禁軍還是傾向於玄宗李隆基的。更何況,李隆基還有改組之後的龍武軍。正是靠著龍武將軍王毛仲,李隆基很輕鬆的將常元楷和李慈斬殺,迅速地穩住了局面。
(三)李隆基的第三張底牌:策略得當 維護自己即位的合法性
李隆基之所以被立為太子,主要是因為他在唐隆政變時起到了決定作用,正所謂是「以功建儲」。但他其實並不是嫡長子,因此嚴格的說,他不符合傳統的繼承方式。太平公主也曾以此來攻擊他,企圖廢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。
那麼李隆基是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性的呢?《冊府元龜》記載了李隆基成為太子之後的一段自我表白,他說:
臣以微功,非次見擢,偏守儲貳,日夜兢惶。
這句話是李隆基自謙的說辭,但重點其實是「臣以微功」這四個字。這是以退為進的小技巧,以此來強調自己「以功建儲」的合法性。李隆基和李成器
除此之外,李隆基還很注意和自己的兄弟們搞好關係,這也是維護自己合法性的方式。即位之後,李隆基經常和自己的大哥,宋王李成器同床共寢,《冊府元龜》記載說:
先天初,玄宗為大被長枕,宋王成器等昆季每與同寢。
這其實是一種政治表態,表明兄弟之間毫無嫌隙,連身為嫡長子的大哥都支持自己,這豈不是合法性的最好證明嗎?李隆基這麼做的直接結果就是,宋王成器、岐王隆范、薛王隆業都成了李隆基一黨,岐王隆范和薛王隆業還直接參与了誅滅太平公主的行動。
自己即位的合法性維護好了,那麼誅殺太平公主自然師出有名。事實上,誅殺太平公主行動,就是在李隆基即位之後,君臣名分已定的情況下發動的。因為此時,李隆基是大唐皇帝,具有絕對的法理性。四、闡史君說:進步戰勝落後 歷史的必然趨勢在經歷了武則天末年的政治混亂以及唐中宗、唐睿宗的暗弱無能之後,人心思定,有志者都渴望能出現穩定的政治局面,恢復國家實力。
而前文說過,李隆基所代表的是改革派勢力,他們渴望革除弊政,進賢臣退不肖,加強皇權,恢復貞觀之風。這與人心思定的觀念一致,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。進步戰勝落後
反觀太平公主一方,依附她的人往往是為了自身富貴,像宰相竇懷貞,就曾是韋後的幫凶,臭名遠揚,為了官位才投奔太平公主。而他們的存在,更是威脅著皇權統治,成為國家的不安定因素。本質上來說,是違背人民意願和歷史發展趨勢的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李隆基除了擁有上文總結的三張底牌之外,更重要的是,他還擁有一個終極法寶,那就是——符合歷史潮流,具有進步性!
而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了:進步終將戰勝落後,這是歷史的必然!
注1:姚元之,即著名的姚崇,因他與一突厥叛將同名,武則天為其改名為姚元之。開元年間,才改名為崇。這裡稱呼他為姚元之。
參考資料:《舊唐書》《新唐書》
《資治通鑒》
《冊府元龜》
《大唐新語》
《唐玄宗傳》許道勛 趙克堯
本文作者: 腦洞闡史觀
作者簡介: 自幼曾攻經史,長成亦有權謀。媒體人,有數十篇文章流傳網路,期待你的關注與指正。
關於李隆基「唐隆政變」的分析,詳見拙作:
權力受限、謀臣被除,被架空的李隆基靠什麼反敗為勝、誅殺太平?
大唐先天元年(公元712年)八月,二十八歲的李隆基迎來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。這一天,他終於登上了渴慕已久的皇位。
但同樣,這一天也是他最痛苦的一天,因為這段日子,他時刻感覺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。
他不會忘記,自己身為太子時,太平公主所散布的那個具有殺傷力的言論:「太子非長,不當立。」他更不會忘記,太平公主曾私下找到李成器,帶有挑唆意味地說出了那句話:「廢太子,以爾代之。」
他也不會忘記,姚元之和宋璟因上書建議太平公主遠離政治中心前往東都洛陽,而受到的瘋狂報復,以至於被分別貶謫到申州和楚州。
痛苦的李隆基
當然,最不能忘的,應該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了。就在前一年(公元711年)李隆基會見王琚時,遭遇到了尷尬的一幕。當時,王琚來見李隆基,故意擺出一副「徐行高視」的姿態,宦官說太子就在帘子裡面。可王琚卻視而不見,說道:
何謂殿下,當今獨有太平公主耳。
雖然李隆基知道王琚的提醒是逆耳忠言,但他說的每一個字,還是直戳李隆基的心窩!而史書上說即位前李隆基面臨的狀況是:
為太平公主所忌,私立孱弱,以竊威權,太子憂危。
然而,「憂危」只是李隆基登基前的政治態勢,登基之後,更大的危機也即將向他撲來……
一、登基後,李隆基面臨太上皇和太平公主的夾擊
(一)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的太上皇
公正的說,太上皇李旦對李隆基權力的限制,並不是純粹為了太平公主,懦弱的李旦,只是想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,尋求某種平衡。
太上皇李旦尋求「平衡」
而這一點,正好被太平公主所利用,她想出了一條詭計,「勸上(李旦)雖傳位,猶宜自總大政。」太平公主建議李旦,成為太上皇之後,還要總領國政,說白了就是架空新皇帝李隆基。
太上皇李旦呢,又玩起了平衡的權術,一方面傳位於李隆基,而另一方面,他也採納了太平公主的意見,以太上皇的身份「自總大政」。他對李隆基說:
「況朕授汝,豈忘國家!其軍國大務及授三品以上,並重刑獄,當兼省之。」
這樣一來,軍國大務和三品以上的官員任命,包括刑獄的事,還是取決於太上皇。可以這麼說,唐玄宗李隆基雖然正式登基了,但是他的權力受到了太上皇極大地限制,並沒有掌握核心的權力。這就給太平公主以可乘之機,讓她得以繼續活躍在政治舞台了。
(二)太平公主密謀結黨:宰相有七,四齣其門
其實,太平公主結黨營私,很早就開始了。早在唐睿宗李旦還在位的時候,太平公主就將自己的私黨竇懷貞、岑羲、崔湜推上了宰相的位置,與此同時,她又設計將支持李隆基的韋安石、郭元振和張說從相位上趕了下來。
及至唐玄宗登基後,太平公主的結黨營私就更頻繁了。唐玄宗登基沒多久,堅定的李隆基支持者劉幽求就遭到誣陷下獄,不久流放封州。緊接著,太平公主推薦自己的黨羽蕭至忠為中書令,成為宰相。這時,宰相之中有四人是太平公主的黨羽,他們分別是:竇懷貞、岑羲、崔湜、蕭至忠。對此,《大唐新語》上說的很清楚:
宰相有七,四齣其門,玄宗孤立而無援。
面對孤立無援的情況,唐玄宗接受了右羽林將軍張暐的建議,密謀誅殺太平公主黨羽。可誰知消息不慎走漏,太平公主立即著手反擊:
首先,太平公主立即將此事報告給了太上皇李旦,隨後將右羽林將軍張暐貶到嶺南封州。與此同時,還派廣州都督周利貞乘劉幽求被貶之機,殺死劉幽求,因為有人營救,劉幽求才幸免於難。
其次,太平公主收買了北門禁軍將領常元楷和李慈,並決定在先天二年(公元713年)的七月四日,由常懷楷和李慈帶領禁軍,入宮拿下唐玄宗,實現「廢立」的陰謀。
太平公主的進擊
可這個密謀,提前被宰相魏知古探知到,並且立刻向唐玄宗做了報告。唐玄宗李隆基顯現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果斷,迅速決定:在七月三日誅殺太平公主。
一場決戰終於要開始了。
二、李隆基的反擊——成功誅殺太平公主
先天二年(公元713年)的七月三日,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肅殺之氣。
玄宗和龍武將軍王毛仲、高力士等親信十多人,帶領衛兵三百多人,出武德殿,進入太極殿左邊的虔化門,派人召來了北門禁軍將領常元楷和李慈,直接將二人斬殺,迅速穩住了北門禁軍。然後,玄宗又派人捉拿宰相蕭至忠、岑羲等人,皆斬之。
而太平公主呢,聽到風聲之後,逃入了山寺中,不過,三天之後,她又回來了。玄宗毫不留情,賜死了太平公主。太平公主的其他黨羽也悉數被殺。
太平公主的末日
太平公主被殺了,那麼太上皇李旦呢?就在事變的第二天,太上皇李旦懷著複雜的心情,頒布了這樣的詔書:
自今以後,軍國政刑一事以上,並取皇帝(玄宗)處分。
之前太上皇所保留的權力,全都交還給了玄宗。這也意味著,二十九歲的唐玄宗,在經歷了無數的政變、陰謀之後,終於開始親政了。
然而,在他親政之前,我們還要搞清楚一個問題,那就是為什麼權力被限制、謀臣被貶謫,甚至連北門禁軍將領都被太平公主收買的李隆基,竟然能反敗為勝、一擊制敵呢?他究竟有什麼法寶呢?
三、李隆基的三張底牌
可以說剷除公主勢力,比誅滅韋後一黨,更加的艱難。李隆基的密友王琚,就曾總結過太平公主難以對付的三個原因:一方面她是「則天之女,凶狡無比」;另一方面,「朝之大臣,多為其用」;第三,「主上(睿宗)能忍其過。」
而李隆基呢?上文我們也總結了,不僅權力受到太上皇的限制,而且自己的謀臣還遭到了貶謫,就連北門禁軍將領都被太平公主收買了。雙方實力可以說存在天壤之別,那麼李隆基究竟是如何反敗為勝的呢?這裡,闡史君要總結李隆基的三張底牌。
(一)第一張底牌:改革派的支持
李隆基和太平公主,其實代表著統治階級上層的兩個派系。
李隆基代表的主要是改革派,他們的目標是「改革唐中宗弊政」。唐睿宗登基之後,重用了李隆基的支持者——姚元之和宋璟。國家經過這兩人的打理,頗有起色,《資治通鑒》總結說兩人:
協心革中宗弊政,進忠良,退不肖,賞罰盡公,請託不行,綱紀修舉,以為復有貞觀、永徽之風。
此後根據姚元之和宋璟的建議,又罷除「斜封官」(非正式任命官員)數千人。李隆基一派,一直在努力的革除弊政。
革中宗弊政
可反觀太平公主這一派呢,則似乎是想維持過去的那種制度。在姚元之和宋璟被貶,太平公主推舉的宰相上位之後,被罷免的「斜封官」又重新回到了朝廷之中,綱紀紊亂的情況也再次出現。
著名歷史學家李道勛教授,總結這一段歷史時認為:
要不要革除中宗弊政,是區分正(玄宗)與邪(太平)兩股勢力的標準。李隆基正式即位並誅滅公主集團,從根本上來說,是前一股政治勢力推動的結果。
此種論斷,是有道理的。改革派的支持,是李隆基的第一張底牌。
(二)李隆基的第二張底牌:掌控羽林禁軍
其實早在唐隆政變、誅殺韋後之前,李隆基就已經開始結交羽林禁軍了。史書上說:
「王(李隆基當時為臨淄王)數引萬騎帥長及豪俊,賜飲食金帛,得其歡心。」
這種做法顯然是成功的,唐隆政變時,李隆基所結交的萬騎帥長葛福順、李仙鳧,率先帶人衝進玄德門和白獸門,成為唐隆政變的急先鋒。
李隆基牢牢控制羽林禁軍
被冊立太子之後,李隆基更加重視對羽林軍的控制。「改萬騎左右營為龍武軍,與左右羽林為北門四軍,以葛福順等為將軍以押之。」葛福順是唐隆政變的骨幹,以他為將軍,唐玄宗李隆基自然牢牢控制了羽林禁軍。
即便北門禁軍將領常元楷和李慈被太平公主收買,也絲毫改變不了羽林軍被玄宗控制的事實,此時的羽林禁軍還是傾向於玄宗李隆基的。更何況,李隆基還有改組之後的龍武軍。正是靠著龍武將軍王毛仲,李隆基很輕鬆的將常元楷和李慈斬殺,迅速地穩住了局面。
(三)李隆基的第三張底牌:策略得當 維護自己即位的合法性
李隆基之所以被立為太子,主要是因為他在唐隆政變時起到了決定作用,正所謂是「以功建儲」。但他其實並不是嫡長子,因此嚴格的說,他不符合傳統的繼承方式。太平公主也曾以此來攻擊他,企圖廢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。
那麼李隆基是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性的呢?《冊府元龜》記載了李隆基成為太子之後的一段自我表白,他說:
臣以微功,非次見擢,偏守儲貳,日夜兢惶。
這句話是李隆基自謙的說辭,但重點其實是「臣以微功」這四個字。這是以退為進的小技巧,以此來強調自己「以功建儲」的合法性。
李隆基和李成器
除此之外,李隆基還很注意和自己的兄弟們搞好關係,這也是維護自己合法性的方式。即位之後,李隆基經常和自己的大哥,宋王李成器同床共寢,《冊府元龜》記載說:
先天初,玄宗為大被長枕,宋王成器等昆季每與同寢。
這其實是一種政治表態,表明兄弟之間毫無嫌隙,連身為嫡長子的大哥都支持自己,這豈不是合法性的最好證明嗎?李隆基這麼做的直接結果就是,宋王成器、岐王隆范、薛王隆業都成了李隆基一黨,岐王隆范和薛王隆業還直接參与了誅滅太平公主的行動。
自己即位的合法性維護好了,那麼誅殺太平公主自然師出有名。事實上,誅殺太平公主行動,就是在李隆基即位之後,君臣名分已定的情況下發動的。因為此時,李隆基是大唐皇帝,具有絕對的法理性。
四、闡史君說:進步戰勝落後 歷史的必然趨勢
在經歷了武則天末年的政治混亂以及唐中宗、唐睿宗的暗弱無能之後,人心思定,有志者都渴望能出現穩定的政治局面,恢復國家實力。
而前文說過,李隆基所代表的是改革派勢力,他們渴望革除弊政,進賢臣退不肖,加強皇權,恢復貞觀之風。這與人心思定的觀念一致,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。
進步戰勝落後
反觀太平公主一方,依附她的人往往是為了自身富貴,像宰相竇懷貞,就曾是韋後的幫凶,臭名遠揚,為了官位才投奔太平公主。而他們的存在,更是威脅著皇權統治,成為國家的不安定因素。本質上來說,是違背人民意願和歷史發展趨勢的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李隆基除了擁有上文總結的三張底牌之外,更重要的是,他還擁有一個終極法寶,那就是——符合歷史潮流,具有進步性!
而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了:進步終將戰勝落後,這是歷史的必然!
注1:姚元之,即著名的姚崇,因他與一突厥叛將同名,武則天為其改名為姚元之。開元年間,才改名為崇。這裡稱呼他為姚元之。
參考資料:《舊唐書》《新唐書》
《資治通鑒》
《冊府元龜》
《大唐新語》
《唐玄宗傳》許道勛 趙克堯
本文作者: 腦洞闡史觀
作者簡介: 自幼曾攻經史,長成亦有權謀。媒體人,有數十篇文章流傳網路,期待你的關注與指正。
關於李隆基「唐隆政變」的分析,詳見拙作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