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文為林屋公子《周朝八百年》系列031)
王季被商王文丁囚殺,繼承王位的是太子昌,也就是我們熟悉的——周文王。
根據《列女傳》,周文王的母親叫太任,是摯任氏的二女兒。太任與婆婆有呂氏的太姜一樣,性情端莊,遵守德行。懷孕後重視胎教,不看邪惡之色,不聽浮靡之聲。後來上廁所時,就生下來周文王。周文王生下來就聰明伶俐,對母親的訓教觸類旁通,聞一知百。《列女傳》編者劉向感嘆道:人生下來,形象、聲音同某種事物想像,都是母親曾經感觸到那種事物的緣故,太任可以說是深深懂得這一道理啊!
我國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形成系統的胎教理念。有些內容有一定科學依據,如馬王堆帛書《胎產書》說「食飲必精,酸羹必熟,毋食辛星(腥)」,但其實更多內容帶有強烈的巫術色彩,比如《胎產書》又提到「不食兔羹」,為什麼不能吃兔肉?《論衡》說「妊婦食兔,子生缺唇。」《淮南子》甚至說「孕婦見兔而子缺唇」。此外,《胎產書》還說孕婦切忌使喚侏儒,也不要觀賞獼猴。儘管《胎產書》是漢人著作,但其中反映的巫術思維應該來源已久。
《列女傳》中對文王出生的描寫還比較正經,但到了兩漢之際的緯書中,周文王與三皇五帝、大禹商湯等聖王都被按照一個套路神化,《宋書·符瑞志》是此類記載的集成之作,裡面說季歷十年的時候,飛龍盤亘於殷商牧野,之後季歷的妃子太任夢見了巨人與自己交合,然後在豬欄上廁所時生下了文王昌,文王長得「龍顏虎肩,身長十尺,胸有四乳」,這也就是對《史記·周本紀》中文王「有聖瑞」的註解。
據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的記載,文王也是一個孝子。他做太子的時候,每天三次朝見王季。每天凌晨雞叫的時候,他就穿好衣服在父王宮外,問內侍說父親身體安好?如果內侍回答說好,文王就非常開心;如果小官回答說不好,文王就面露憂色。等到王季飲食恢復如初,文王的神態才能恢復正常。每頓飯端上來時,文王一定要親自查看飯菜冷熱;每頓飯撤下去時,文王一定要問內侍父親吃了多少,並交代掌廚的官員不要再用吃剩的飯菜。如此才放心離去。
父王被商王所囚殺,這對於孝順的文王來說,無論如何不能忍受。據《國語·周語》,文王即位的時候「鸑鷟鳴於岐山」,「鸑鷟」就是一種鳳凰,這就是「鳳鳴岐山」的典故,後世地名「鳳翔」的由來。文王即位的第二年,商王文丁病逝,繼任的是文丁之子帝乙。據古本《竹書紀年》,周文王此年大舉伐商,商、周兩國正式撕破臉皮。這次戰爭的結果如何,史料沒有明確記載。但從日後周文王繼續臣服商來看,周人此戰一定是慘敗告終。
與大家認識的善於韜光養晦不同,周文王剛即位時多少有愣頭青的一面,當然也很快付出了沉重的代價。這場語焉不詳的戰爭失敗後,周人大概也無法以方伯的身份,繼續控制河東一帶,而是退回了周原岐山大本營。禍不單行,據《呂氏春秋》,周文王即位八年時,周文王卧病在床五天,此時周原發生了地震。臣子紛紛建議,通過發動民眾來增加徭役、修築城牆,可以把災禍轉移走。而文王卻認為,這是上天懲罰自己有罪,自己不能再加重罪過了。
不論是人禍還是天災,都表現文王此時處境非常困窘。然而,文王沒有被這樣的挫折所擊敗,他反思到自己貿然與商朝開戰的錯誤,轉而開始慎重行事,對外結交諸侯、侍奉商朝,對內禮賢下士、發展生產。
周人的重新歸附,對於武乙來說當然是好事。畢竟對於商人來說,周人只是癬疥之疾,而東夷才是心腹大患。「東夷」是周人後來的稱呼,指在東方分布的一些族群。他們之前參與商滅夏的戰爭,成為商人的得力盟友;但在商成為天下共主後,他們又漸漸不服商起來。《後漢書·東夷列傳》說:「至於仲丁,藍夷作寇。自是或服或畔,三百餘年。武乙衰敝,東夷浸盛,遂分遷淮、岱,漸居中土。」甲骨文也證實康丁、武乙、文丁對「夷方」進行征伐。
除了東夷日益強大外,西方部族又開始不穩,不但之前的盟國「盂方」背叛商朝,還有不少方國聯合起來進攻商朝,他們被統稱「二邦方」「三邦方」「四邦方」。在這樣情況下,帝乙就算想進一步懲罰周人,都根本沒有時間與機會。於是帝乙乾脆也向周文王示好,之後就發生了「帝乙歸妹」的事件,也就是說帝乙把妹子嫁給了周文王。當時周文王還就此事佔了一卦,被記錄在《周易》里,「歸妹」後來還成為一個卦名。
不過,在《詩經·大雅·大明》里,卻記載周文王娶的是有莘氏女子:
文王初載,天作之合。在洽之陽,在渭之涘。文王嘉止,大邦有子。大邦有子,俔天之妹。
文定厥祥,親迎於渭。造舟為梁,不顯其光。有命自天,命此文王。於周於京,纘女維莘。
從《大明》來看,有莘氏之女太姒,明顯是周文王的正妻。那麼又如何解釋「帝乙歸妹」呢?
有莘氏這個部族我們不陌生,他們是夏朝的同姓國;在夏末商初之際,有莘氏又與夏的敵人商湯通婚,有莘氏外甥伊尹還投靠了商,成為商朝的開國重臣。那麼有莘氏也是有商一代的重要方國,故「帝乙歸妹」送來的「妹」其實並非商族女子,而是有莘氏之女。有趣的是,《吳越春秋》說大禹母親女嬉也出自有莘氏,後來周大夫閎夭為了救出被商紂囚禁的周文王,也是將有莘氏女子獻給紂王。看來這個有莘氏盛產美女,可謂是撐起夏商周的半邊天了。
與婆婆太任、婆婆的婆婆太姜一樣,太姒也非常有賢德,號稱「文母」,後人稱太姜、太任、太姒為「周室三母」,是周太王、王季、文王的賢內助。《詩經·大雅·思齊》說「大姒嗣徽音,則百斯男」,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,所以在《封神演義》里,周文王在收雷震子為義子之前,就已經有九十九子了。
據《史記·管蔡世家》,太姒為文王生了十子,分別是伯邑考、武王發、管叔鮮、周公旦、蔡叔度、曹叔振鐸、成叔武、霍叔處、康叔封、冉季載;《列女傳》則把周公旦與管叔鮮位置對調,把成叔武、霍叔處寫作「霍叔武、成叔處」,到底哪種說法更符合實際呢?且聽下文分解。
林屋公子,文史作家,主攻先秦秦漢史。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,悟空問答簽約作者,澎湃歷史專欄作者,網易歷史專欄作者,百度ta說合作作者,全歷史合作作者,出版有《先秦古國志》《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》《山海經全畫集》實體書三種,作品散見於《國家人文歷史》《同舟共進》《北京晚報》《醒獅國學》《百家講壇》《威海晚報》等報刊雜誌及自媒體。感謝閱讀,歡迎關注!
先秦時最盛產美女的國家,與夏商周三朝通婚,開創了半部上古史
(本文為林屋公子《周朝八百年》系列031)
王季被商王文丁囚殺,繼承王位的是太子昌,也就是我們熟悉的——周文王。
根據《列女傳》,周文王的母親叫太任,是摯任氏的二女兒。太任與婆婆有呂氏的太姜一樣,性情端莊,遵守德行。懷孕後重視胎教,不看邪惡之色,不聽浮靡之聲。後來上廁所時,就生下來周文王。周文王生下來就聰明伶俐,對母親的訓教觸類旁通,聞一知百。《列女傳》編者劉向感嘆道:人生下來,形象、聲音同某種事物想像,都是母親曾經感觸到那種事物的緣故,太任可以說是深深懂得這一道理啊!
我國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形成系統的胎教理念。有些內容有一定科學依據,如馬王堆帛書《胎產書》說「食飲必精,酸羹必熟,毋食辛星(腥)」,但其實更多內容帶有強烈的巫術色彩,比如《胎產書》又提到「不食兔羹」,為什麼不能吃兔肉?《論衡》說「妊婦食兔,子生缺唇。」《淮南子》甚至說「孕婦見兔而子缺唇」。此外,《胎產書》還說孕婦切忌使喚侏儒,也不要觀賞獼猴。儘管《胎產書》是漢人著作,但其中反映的巫術思維應該來源已久。
《列女傳》中對文王出生的描寫還比較正經,但到了兩漢之際的緯書中,周文王與三皇五帝、大禹商湯等聖王都被按照一個套路神化,《宋書·符瑞志》是此類記載的集成之作,裡面說季歷十年的時候,飛龍盤亘於殷商牧野,之後季歷的妃子太任夢見了巨人與自己交合,然後在豬欄上廁所時生下了文王昌,文王長得「龍顏虎肩,身長十尺,胸有四乳」,這也就是對《史記·周本紀》中文王「有聖瑞」的註解。
據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的記載,文王也是一個孝子。他做太子的時候,每天三次朝見王季。每天凌晨雞叫的時候,他就穿好衣服在父王宮外,問內侍說父親身體安好?如果內侍回答說好,文王就非常開心;如果小官回答說不好,文王就面露憂色。等到王季飲食恢復如初,文王的神態才能恢復正常。每頓飯端上來時,文王一定要親自查看飯菜冷熱;每頓飯撤下去時,文王一定要問內侍父親吃了多少,並交代掌廚的官員不要再用吃剩的飯菜。如此才放心離去。
父王被商王所囚殺,這對於孝順的文王來說,無論如何不能忍受。據《國語·周語》,文王即位的時候「鸑鷟鳴於岐山」,「鸑鷟」就是一種鳳凰,這就是「鳳鳴岐山」的典故,後世地名「鳳翔」的由來。文王即位的第二年,商王文丁病逝,繼任的是文丁之子帝乙。據古本《竹書紀年》,周文王此年大舉伐商,商、周兩國正式撕破臉皮。這次戰爭的結果如何,史料沒有明確記載。但從日後周文王繼續臣服商來看,周人此戰一定是慘敗告終。
與大家認識的善於韜光養晦不同,周文王剛即位時多少有愣頭青的一面,當然也很快付出了沉重的代價。這場語焉不詳的戰爭失敗後,周人大概也無法以方伯的身份,繼續控制河東一帶,而是退回了周原岐山大本營。禍不單行,據《呂氏春秋》,周文王即位八年時,周文王卧病在床五天,此時周原發生了地震。臣子紛紛建議,通過發動民眾來增加徭役、修築城牆,可以把災禍轉移走。而文王卻認為,這是上天懲罰自己有罪,自己不能再加重罪過了。
不論是人禍還是天災,都表現文王此時處境非常困窘。然而,文王沒有被這樣的挫折所擊敗,他反思到自己貿然與商朝開戰的錯誤,轉而開始慎重行事,對外結交諸侯、侍奉商朝,對內禮賢下士、發展生產。
周人的重新歸附,對於武乙來說當然是好事。畢竟對於商人來說,周人只是癬疥之疾,而東夷才是心腹大患。「東夷」是周人後來的稱呼,指在東方分布的一些族群。他們之前參與商滅夏的戰爭,成為商人的得力盟友;但在商成為天下共主後,他們又漸漸不服商起來。《後漢書·東夷列傳》說:「至於仲丁,藍夷作寇。自是或服或畔,三百餘年。武乙衰敝,東夷浸盛,遂分遷淮、岱,漸居中土。」甲骨文也證實康丁、武乙、文丁對「夷方」進行征伐。
除了東夷日益強大外,西方部族又開始不穩,不但之前的盟國「盂方」背叛商朝,還有不少方國聯合起來進攻商朝,他們被統稱「二邦方」「三邦方」「四邦方」。在這樣情況下,帝乙就算想進一步懲罰周人,都根本沒有時間與機會。於是帝乙乾脆也向周文王示好,之後就發生了「帝乙歸妹」的事件,也就是說帝乙把妹子嫁給了周文王。當時周文王還就此事佔了一卦,被記錄在《周易》里,「歸妹」後來還成為一個卦名。
不過,在《詩經·大雅·大明》里,卻記載周文王娶的是有莘氏女子:
文王初載,天作之合。在洽之陽,在渭之涘。文王嘉止,大邦有子。大邦有子,俔天之妹。
文定厥祥,親迎於渭。造舟為梁,不顯其光。有命自天,命此文王。於周於京,纘女維莘。
從《大明》來看,有莘氏之女太姒,明顯是周文王的正妻。那麼又如何解釋「帝乙歸妹」呢?
有莘氏這個部族我們不陌生,他們是夏朝的同姓國;在夏末商初之際,有莘氏又與夏的敵人商湯通婚,有莘氏外甥伊尹還投靠了商,成為商朝的開國重臣。那麼有莘氏也是有商一代的重要方國,故「帝乙歸妹」送來的「妹」其實並非商族女子,而是有莘氏之女。有趣的是,《吳越春秋》說大禹母親女嬉也出自有莘氏,後來周大夫閎夭為了救出被商紂囚禁的周文王,也是將有莘氏女子獻給紂王。看來這個有莘氏盛產美女,可謂是撐起夏商周的半邊天了。
與婆婆太任、婆婆的婆婆太姜一樣,太姒也非常有賢德,號稱「文母」,後人稱太姜、太任、太姒為「周室三母」,是周太王、王季、文王的賢內助。《詩經·大雅·思齊》說「大姒嗣徽音,則百斯男」,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,所以在《封神演義》里,周文王在收雷震子為義子之前,就已經有九十九子了。
據《史記·管蔡世家》,太姒為文王生了十子,分別是伯邑考、武王發、管叔鮮、周公旦、蔡叔度、曹叔振鐸、成叔武、霍叔處、康叔封、冉季載;《列女傳》則把周公旦與管叔鮮位置對調,把成叔武、霍叔處寫作「霍叔武、成叔處」,到底哪種說法更符合實際呢?且聽下文分解。
林屋公子,文史作家,主攻先秦秦漢史。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,悟空問答簽約作者,澎湃歷史專欄作者,網易歷史專欄作者,百度ta說合作作者,全歷史合作作者,出版有《先秦古國志》《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》《山海經全畫集》實體書三種,作品散見於《國家人文歷史》《同舟共進》《北京晚報》《醒獅國學》《百家講壇》《威海晚報》等報刊雜誌及自媒體。感謝閱讀,歡迎關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