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兒園開學一個月了,後台湧現出一大批焦慮的父母,大家說得最多的是關於孩子尿褲子的事情:我家孩子上了五天幼兒園,三天接回來褲子都是濕的,孩子說:老師喊大家尿尿的時候他沒尿,等他想尿了又不敢跟老師說,就尿褲子了。今天放學接孩子,發現褲子尿濕了,涼冰冰的,問她什麼時候尿的,她說午睡後沒憋住尿的。就這麼穿了半天濕褲子,也不敢告訴老師,真是氣死人了……父母擔憂的是,孩子尿褲子是小事,關鍵卻是孩子「不說」。當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,面對不那麼熟悉的老師和其他小朋友,他會覺得尿了褲子很難為情。他不敢說出來,甚至會躲起來不讓老師和小朋友發覺自己尿了褲子。所以當我們面對尿了褲子的孩子時,千萬不要給他過大的心理壓力。第一,不要過分強調尿褲子這件事。如果孩子尿褲子的時候,有外人在場,孩子肯定不希望被人知道,父母最好先不要發問,自然地帶孩子去洗手間。然後可以跟孩子說:「我摸到你的褲子濕了。」這樣一個簡單的陳述,會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既沒有刻意地關心,也沒有過多的責備。之後我們需要認同孩子此時的情緒,幫助他們說出來:「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,你現在一定不太舒服……」這會讓孩子感到輕鬆。最後,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換上乾淨的褲子,並且告訴孩子,下次尿褲子了可以告訴媽媽,媽媽會幫助他的——當孩子的情緒得到認同,他會很願意聽取你的意見。同時,我們還需要做到,不要拿尿褲子這件事情來取笑孩子。
第二,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。幼兒園老師說,那些能很快適應幼兒園的孩子,除了有不錯的自理能力外,自我表達能力也很強。幼兒園一個班有幾十個孩子,老師很難及時發現和處理每件事情。在這種情況下,能夠及時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的孩子,一般都能很快得到老師的幫助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:會哭的孩子有奶喝。以下5句話,是我們特別需要鼓勵孩子說出來的。1、「老師,我要尿尿/拉粑粑。」在家裡的時候,孩子顛顛兒地跑過來,可能我們只需要看一眼孩子的表情,就知道他這會兒是要尿尿/拉粑粑了。這時候,我們不能把孩子送去洗手間,讓他尿尿/拉粑粑就完事了,我們要告訴孩子「你說我要尿尿/拉粑粑」,讓他學會表達。怎樣才能讓孩子有這個表達的習慣呢?生活中孩子的一切需求我們都可以鼓勵他表達出來,前提是父母要用簡單明確的、易懂的、正確的語言去跟孩子說話。比如孩子想要喝水,父母不要只把水壺/水杯遞給他讓他喝水就了事,我們在倒水的同時,要跟孩子說「寶寶你說我要喝水」;比如在外邊孩子餓了,怎麼哄都不高興,直到媽媽拿出食物給他,這個時候媽媽也要跟孩子說「寶寶你說我餓了」。如此這樣,慢慢地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。作為父母,我們不只需要幫助孩子解決他要喝水、要上廁所的需求,更重要的是教他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。2、「老師,我不小心尿褲子了,請幫我換條褲子。」前面我們講過,如果發現孩子尿褲子,要顧及他的自尊心,不要過分責備,以免孩子認為尿褲子是一種不好的行為,我們可以用繪本故事來鼓勵孩子勇敢表達。不過對於一些性格害羞的孩子,媽媽問孩子是不是尿褲子了,是不是想換一條幹凈的褲子,他可能只會用點頭來表達。那麼對於這一類孩子,當他用點頭,搖頭或者用手勢來表達自己需求和願望時,家長要鼓勵孩子,用語言表達出來。比如跟孩子說「寶寶,你想換褲子對不對,你能告訴媽媽嗎?」當孩子說「媽媽我要換褲子」,這個時候我們要及時地給予讚揚,比如「寶寶說得真好,以後你想要做什麼,就跟媽媽說,你看你一說媽媽就明白了。」一個受到讚揚和鼓勵的人,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會產生加倍的信心。我們成人尚且如此,更何況孩子。但凡是得到了誇獎的孩子,被誇獎的那件事情,孩子會非常願意反覆地去做,因為他會從中獲得一種幸福的成功體驗。
3、 「老師,我身體不舒服/我生病了。」一般情況下,如果孩子有點小病,爸爸/媽媽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,都會跟老師說。這樣,老師可以對孩子多加照顧。但如果孩子在幼兒園才出現身體不舒服的癥狀呢?比如一些急性病,如果老師沒有及時發現,就可能會讓病情延誤。所以,我們還要告訴孩子,如果身體不舒服了,如頭疼、頭暈、肚子疼、吃不下飯等,一定要及時跟老師說,這樣老師才能更好地照顧他,或者及時帶孩子去醫務室檢查或聯繫家長。為了讓孩子能良好地表達出來,在家裡的時候,我們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來學會表達。其實平時我們也會發現,孩子是有一些自發的遊戲行為,並且他們會在遊戲里模仿我們成人的一些行為,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感受。比如,孩子會選一個自己喜愛的角色跟娃娃進行交流,有時候是媽媽:「寶寶,媽媽現在給你喂飯了。」;有時候是醫生:「寶寶,你現在生病了,我要給你看病。」4、「老師,我不餓,要少吃一點/我還想再要一點。」「老師,我想要吃饅頭不吃米飯。」為了培養孩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,幼兒園的老師一般會鼓勵孩子將盤子里的飯菜都吃完。這個時候,如果孩子不那麼餓,吃不了多少飯菜,那就一定要跟老師說:「老師,我現在不餓,請給我少盛點飯菜。」有些孩子飯量比較大,一小碗飯菜吃不飽,也應當鼓勵孩子跟老師說「我還想再要一點」。同事之前曾經跟我抱怨:孩子爺爺奶奶跟我講,每天接孩子回家孩子就喊餓,煮一碗小麵條能一下子給吃光了,我們以為孩子在幼兒園運動量大,餓得快,後來才知道是孩子吃不飽,又不敢告訴老師。還有的孩子偏愛麵食,饅頭能吃好幾個,麵條一頓能吃小兩碗,對米飯就愛不起來。孩子不說,老師也不知道,結果是老師每次分多少吃多少——愛吃的麵食沒吃夠,不愛吃的米飯食不下咽。5、「老師,我受傷了/我這兒疼/我這兒出血了。」在幼兒園,摔倒、磕傷也常有發生。如果孩子磕破了膝蓋,蹭破了皮,老師沒有發現呢?為了讓孩子的傷口能夠得到及時處理,我們還要教孩子,第一時間跟老師報告傷情:「老師,我受傷了。」最後,我想強調一點的是,一個充滿關愛、自由、愉快、溫馨、和諧的家庭環境,是孩子想表達,勇於表達的第一條件。如果父母平時在家裡爭吵不休,而且經常指責孩子,孩子見到父母都懼怕三分,他怎麼可能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需求。
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:「孩子需要愛,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。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總會遇到一些小磕絆。對於他們來說,父母溫柔、平和的態度,是鼓勵他們表達心裡真實想法的動力。所以,千萬不要在孩子難堪、受傷的時候,誇張地去表達自己的不滿,耐心、溫和地去聽孩子們心中的委屈,先安慰擁抱他們,然後再教會他們該怎麼去解決問題。當你能平心靜氣地面對孩子,孩子才能更有勇氣地面對各種成長過程中的「難題」。這樣,父母輕鬆了,孩子也就輕鬆了。
孩子在幼兒園尿褲子卻不敢告訴老師:會說這幾句話的孩子不會吃虧
幼兒園開學一個月了,後台湧現出一大批焦慮的父母,大家說得最多的是關於孩子尿褲子的事情:
我家孩子上了五天幼兒園,三天接回來褲子都是濕的,孩子說:老師喊大家尿尿的時候他沒尿,等他想尿了又不敢跟老師說,就尿褲子了。
今天放學接孩子,發現褲子尿濕了,涼冰冰的,問她什麼時候尿的,她說午睡後沒憋住尿的。就這麼穿了半天濕褲子,也不敢告訴老師,真是氣死人了……
父母擔憂的是,孩子尿褲子是小事,關鍵卻是孩子「不說」。
當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,面對不那麼熟悉的老師和其他小朋友,他會覺得尿了褲子很難為情。他不敢說出來,甚至會躲起來不讓老師和小朋友發覺自己尿了褲子。
所以當我們面對尿了褲子的孩子時,千萬不要給他過大的心理壓力。
第一,不要過分強調尿褲子這件事。
如果孩子尿褲子的時候,有外人在場,孩子肯定不希望被人知道,父母最好先不要發問,自然地帶孩子去洗手間。
然後可以跟孩子說:「我摸到你的褲子濕了。」這樣一個簡單的陳述,會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既沒有刻意地關心,也沒有過多的責備。
之後我們需要認同孩子此時的情緒,幫助他們說出來:「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,你現在一定不太舒服……」這會讓孩子感到輕鬆。
最後,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換上乾淨的褲子,並且告訴孩子,下次尿褲子了可以告訴媽媽,媽媽會幫助他的——當孩子的情緒得到認同,他會很願意聽取你的意見。
同時,我們還需要做到,不要拿尿褲子這件事情來取笑孩子。
第二,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。
幼兒園老師說,那些能很快適應幼兒園的孩子,除了有不錯的自理能力外,自我表達能力也很強。
幼兒園一個班有幾十個孩子,老師很難及時發現和處理每件事情。在這種情況下,能夠及時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的孩子,一般都能很快得到老師的幫助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:會哭的孩子有奶喝。
以下5句話,是我們特別需要鼓勵孩子說出來的。
1、「老師,我要尿尿/拉粑粑。」在家裡的時候,孩子顛顛兒地跑過來,可能我們只需要看一眼孩子的表情,就知道他這會兒是要尿尿/拉粑粑了。這時候,我們不能把孩子送去洗手間,讓他尿尿/拉粑粑就完事了,我們要告訴孩子「你說我要尿尿/拉粑粑」,讓他學會表達。
怎樣才能讓孩子有這個表達的習慣呢?生活中孩子的一切需求我們都可以鼓勵他表達出來,前提是父母要用簡單明確的、易懂的、正確的語言去跟孩子說話。
比如孩子想要喝水,父母不要只把水壺/水杯遞給他讓他喝水就了事,我們在倒水的同時,要跟孩子說「寶寶你說我要喝水」;比如在外邊孩子餓了,怎麼哄都不高興,直到媽媽拿出食物給他,這個時候媽媽也要跟孩子說「寶寶你說我餓了」。如此這樣,慢慢地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。
作為父母,我們不只需要幫助孩子解決他要喝水、要上廁所的需求,更重要的是教他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。
2、「老師,我不小心尿褲子了,請幫我換條褲子。」前面我們講過,如果發現孩子尿褲子,要顧及他的自尊心,不要過分責備,以免孩子認為尿褲子是一種不好的行為,我們可以用繪本故事來鼓勵孩子勇敢表達。
不過對於一些性格害羞的孩子,媽媽問孩子是不是尿褲子了,是不是想換一條幹凈的褲子,他可能只會用點頭來表達。那麼對於這一類孩子,當他用點頭,搖頭或者用手勢來表達自己需求和願望時,家長要鼓勵孩子,用語言表達出來。
比如跟孩子說「寶寶,你想換褲子對不對,你能告訴媽媽嗎?」當孩子說「媽媽我要換褲子」,這個時候我們要及時地給予讚揚,比如「寶寶說得真好,以後你想要做什麼,就跟媽媽說,你看你一說媽媽就明白了。」
一個受到讚揚和鼓勵的人,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會產生加倍的信心。我們成人尚且如此,更何況孩子。但凡是得到了誇獎的孩子,被誇獎的那件事情,孩子會非常願意反覆地去做,因為他會從中獲得一種幸福的成功體驗。
3、 「老師,我身體不舒服/我生病了。」一般情況下,如果孩子有點小病,爸爸/媽媽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,都會跟老師說。這樣,老師可以對孩子多加照顧。但如果孩子在幼兒園才出現身體不舒服的癥狀呢?比如一些急性病,如果老師沒有及時發現,就可能會讓病情延誤。
所以,我們還要告訴孩子,如果身體不舒服了,如頭疼、頭暈、肚子疼、吃不下飯等,一定要及時跟老師說,這樣老師才能更好地照顧他,或者及時帶孩子去醫務室檢查或聯繫家長。
為了讓孩子能良好地表達出來,在家裡的時候,我們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來學會表達。
其實平時我們也會發現,孩子是有一些自發的遊戲行為,並且他們會在遊戲里模仿我們成人的一些行為,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感受。
比如,孩子會選一個自己喜愛的角色跟娃娃進行交流,有時候是媽媽:「寶寶,媽媽現在給你喂飯了。」;有時候是醫生:「寶寶,你現在生病了,我要給你看病。」
4、「老師,我不餓,要少吃一點/我還想再要一點。」「老師,我想要吃饅頭不吃米飯。」為了培養孩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,幼兒園的老師一般會鼓勵孩子將盤子里的飯菜都吃完。這個時候,如果孩子不那麼餓,吃不了多少飯菜,那就一定要跟老師說:「老師,我現在不餓,請給我少盛點飯菜。」
有些孩子飯量比較大,一小碗飯菜吃不飽,也應當鼓勵孩子跟老師說「我還想再要一點」。
同事之前曾經跟我抱怨:孩子爺爺奶奶跟我講,每天接孩子回家孩子就喊餓,煮一碗小麵條能一下子給吃光了,我們以為孩子在幼兒園運動量大,餓得快,後來才知道是孩子吃不飽,又不敢告訴老師。
還有的孩子偏愛麵食,饅頭能吃好幾個,麵條一頓能吃小兩碗,對米飯就愛不起來。孩子不說,老師也不知道,結果是老師每次分多少吃多少——愛吃的麵食沒吃夠,不愛吃的米飯食不下咽。
5、「老師,我受傷了/我這兒疼/我這兒出血了。」在幼兒園,摔倒、磕傷也常有發生。如果孩子磕破了膝蓋,蹭破了皮,老師沒有發現呢?為了讓孩子的傷口能夠得到及時處理,我們還要教孩子,第一時間跟老師報告傷情:「老師,我受傷了。」
最後,我想強調一點的是,一個充滿關愛、自由、愉快、溫馨、和諧的家庭環境,是孩子想表達,勇於表達的第一條件。
如果父母平時在家裡爭吵不休,而且經常指責孩子,孩子見到父母都懼怕三分,他怎麼可能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需求。
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:「孩子需要愛,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。」
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總會遇到一些小磕絆。對於他們來說,父母溫柔、平和的態度,是鼓勵他們表達心裡真實想法的動力。
所以,千萬不要在孩子難堪、受傷的時候,誇張地去表達自己的不滿,耐心、溫和地去聽孩子們心中的委屈,先安慰擁抱他們,然後再教會他們該怎麼去解決問題。
當你能平心靜氣地面對孩子,孩子才能更有勇氣地面對各種成長過程中的「難題」。
這樣,父母輕鬆了,孩子也就輕鬆了。